谢罡: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谢罡
2016-07-01
来源:谢罡 摄影师的博客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撰文/摄影  谢罡
  有一些路上的风景总是让人心动,丙察察就是这样。它是一条连接西藏和云南的道路,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经西藏省察隅县察瓦龙乡,最终到达察隅县(简称:丙察察)。沿线基本概括了西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经典要素——陡峭的怒江峡谷、贫瘠的干热河谷、茂盛的森林、壮观的冰川雪山和多民族的风土人情。因此,成为热爱西藏人们的向往之地。
  丙察察公路全长约270公里,被人们称为第7条进入西藏的公路,也是进藏路线中最为艰险、风景也最优美原始的路线。说它是公路,实在有些牵强。丙中洛至察瓦龙段公路从2000年兴建到2009年峻工,而察隅县至察瓦龙乡段公路于2008年兴建,经过了多次改造至2011年完工。事实上,目前丙察察线还只是连接城乡之间的简易公路,由于路况差、道路艰险,鲜有人选择从这里进藏,这也让丙察察更具神秘色彩。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多元文化共融的丙中洛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是丙察察公路的起点,也是一个自然与人文景观都丰富多彩的地方。丙中洛位于高黎贡山与横断山之间的峡谷深处,怒江穿流而过。未通公路前,这里是个进出仅有人马驿道的封闭之地。作为摄影师,我曾到过中国很多地方,而丙中洛一直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它虽没有陶渊明笔下“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景象,但深入丙中洛中,便能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画面。丙中洛气候温暖湿润,四周耸立的高山上森林密布,阡陌纵横的田地间点缀着几座吊脚楼,在云雾的萦绕下极富诗意。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云南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
  丙中洛居住着藏、汉、怒、傈僳等多个民族,民风淳朴,这里的人似乎没有民族的概念,虽然不同民族有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但他们之间互相通婚,生活和睦平静。丙中洛打拉村的金国洪一家就是不同民族和睦相处的家庭。金国洪是打拉村的怒族,妻子蒋扼是从独龙江嫁来的独龙族,78岁的岳母也随女儿来到打拉村,她是保持着原始崇拜的纹面女。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十多年中从未发生过一次口角,金国洪非常孝敬老人,学会了讲独龙话,制作独龙服饰,妻子和岳母也学会了怒族话,家里的三个孩子也都会讲两种语言。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打拉村金囯洪全家照
  除了不同民族间的和睦相处,这里信仰也非常自由,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原始苯教共同存在。历史上的丙中洛曾是藏传佛教主导的地方,藏传佛教与外来宗教的矛盾突出,先后发生过1865年秋拉桶村的吕项神父被佛教徒开枪打死的事件和1905年的“维西教难”,后来清政府的安抚和赔偿为藏传佛教与外来宗教的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今天丙中洛尽管民族多样,但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完全自由。
  位于丙中洛东风村的普化寺,是整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住持江德喇嘛告诉我,普化寺在丙中洛有很高的威望,每天都有当地人和怒江周边地区的信众前来转经朝拜,其中很多人是汉族、怒族、傈僳族等其他民族。8月31日这天是丙中洛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礼拜日,我在丙中村的基督教堂看到认真合唱的信徒,在重丁村的天主教堂看到带着孩童做礼拜的人们,这些画面都让我深刻感受到宗教信仰在当地村民生活中的根深蒂固。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丙中洛普化寺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丙中洛村基督教堂
  在秋那桶村的古栈道上,我遇到了刚带着孩子做完礼拜的天主教徒庸珠卓玛。在与她交谈中得知,这里信仰也是可以根据情况而改变,她是碧汪落村的藏族,原本信仰的是藏传佛教,2011年嫁到雾里村后,便跟着傈僳族老公古拉仁开始信奉天主教。我随她到家里做客,他们一家人围着火塘喝水休息,庸珠卓玛拿着做礼拜的歌本教孩子呤唱,而一旁的小叔子则拿着转经筒在念经诵佛。都说宗教具有排他性,但在丙中洛,一个家庭的成员拥有多种信仰的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彼此间并不互相干涉。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丙中洛雾里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怒江岸边古栈道上遇回雾里村的天主教徒庸珠卓玛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庸珠卓玛拿着做礼拜的歌本教孩子呤唱,而一旁的小叔子则拿着转经筒在念经诵佛

  在干热河谷中穿行

  穿过丙中洛的秋那桶村,便进入人烟稀少的那恰洛峡谷区。那恰洛峡谷属于怒江大峡谷的上段,从丙中洛至那恰洛一带约65公里长,峡谷的落差达3000—4000米,丙察察公路像一条哈达轻轻挂在峭壁上。在丙中洛时,崖壁上的植被还是郁郁葱葱的景象,进入西藏境内的松塔村后,高大的树木变换成低矮的灌木丛,随纬度的增加植被也越来越稀少,气温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怒江两岸的景象也更加贫瘠荒凉。这一切说明丙察察公路已经离开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的峡谷区开始进入干热河谷区。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丙中洛秋那桶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怒江云南段那恰洛峡谷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那恰洛峡谷瀑布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滇藏分界线示牌
  西藏松塔村及其以北地区的干热河谷早在几万年前己形成,干热河谷是高温、低湿的河谷地带,是横断山脉深度切割的特殊地貌、局部小气候和奇特的“焚风”自然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怒江中上游地区两岸山脉与江水海拔高差大,地形封闭,水汽凝结时,引起热量释放和水汽湿度降低,并使空气温度增加。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度损耗,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怒江西藏段干热河谷分界线松塔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车辆行驶在干热河谷陡崖上-沙布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车辆行驶在干热河谷上-大流沙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全景
  穿越贫瘠的干热河谷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爬在悬崖上的村庄”。当地人充分利用峡谷峭壁上一块突出的台地建房而居,从远处望去,荒凉的山崖上斜挂着几幢别致的藏居和一小片农田,实在让人担心那么小的一块台地是否抵抗得了自然灾害。从松塔村进入干热河谷后,在怒江峡谷松塔村进入干热河谷后,在怒江峡谷两岸,这样的村落不断出现在眼前,其中岗藏村给我视觉震撼最大。岗藏村远离察瓦龙乡,孤单的“爬”在峭壁上,只有一条可以勉强通行拖拉机的小路。村庄建在一个近300米长的坡上,而纵深不过100米,旁边就是怒江峡谷。但就在这样一小块地上,仅种植青稞和玉米就养活了25户人家120余人。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爬”在峡谷悬崖上的村庄-岗藏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爬”在峡谷悬崖上的村庄-扎那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爬”在峡谷悬崖上的村庄-扎那村

  景观在伯舒拉岭山脉间跳跃

  从察瓦龙乡目巴村到察隅县竹瓦根镇的近172公里路程,穿过了伯舒拉岭的南部山脉,需要翻越齐马拉山、金拉山和折拉山3座海拔超过4500米的雪山,这也是高山景观最为集中的一段。伯舒拉岭山脉间有很多深谷和沟壑,局部有特殊的小气候,其中让舍曲河谷的景观最为典型。我曾两次沿丙察察公路经过让舍曲谷地,发源于齐马拉山的让舍曲,环绕着木孔雪山流淌约70公里后,在海拔约1800米的目巴村汇入怒江。由于同时受怒江干热河谷热气流和木孔雪山冷气流的双重影响,使得这个狭窄的沟谷气候变化频繁,降水量大,同时,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从让舍曲与怒江汇流处进入河谷,迎面看到的就是陡峭的峡谷,瀑布在怪石间潺潺而流,山下河水湛蓝、古树相依,好似一幅写意的中国画。车沿盘山道上升到平缓地带后,植物种类也随海拔的递增从云南松林、灌丛杜鹃变换为高山草甸。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让舍曲河谷景观走廊-目巴村让舍曲与怒江汇流处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让舍曲河谷景观走廊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让舍曲河谷景观走廊-热带季风林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让舍曲河谷景观走廊-亚温带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让舍曲河谷景观走廊-高山温带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让舍曲河谷景观走廊-木孔雪峰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让舍曲河谷景观走廊-盛产核桃的木孔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让舍曲河谷景观走廊-高山温带冷杉林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让舍曲河谷景观走廊-高山寒带灌木丛
  从察瓦龙前往察隅路上的齐马拉山口,一定不能错过的景观便是云南的第一高峰,也是察隅与德钦的界山梅里雪山。能够观赏到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是我此行的一个愿望。察瓦龙背靠梅里雪山,距离雪山很近,但由于云雾缭绕,在察瓦龙打那村我只看到了卡瓦格博峰的山尖。而当我翻越齐马拉山口时,云雾散去,卡瓦格博用全景回报了我的虔诚。在云南省德钦县我曾多次观赏过卡瓦格博,事实上,卡瓦格博的西坡比东坡更为壮观,它像是俯卧在横断山脉上的一头雄狮,面朝北方,吼声响彻云霄。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让舍曲河谷景观走廊-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西坡
  在海拔4756米的金拉山口与海拔4764米折拉山间,有一片平坦的谷地,形成了两山夹一谷的地形。山上是高山寒漠土和风化石构成的苍茫景象,而谷地更多的是草甸和溪流。这里是理想的牧场,牦牛的数量远远比人多,仅有一户牧民在此居住。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伯舒拉岭高寒地带-齐马拉山口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伯舒拉岭高寒地带-目若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伯舒拉岭高寒地带-南曲瓦草甸森林区(传统“江外线”从日东进入察隅处)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伯舒拉岭高寒地带-金拉山口东南高山草甸地带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伯舒拉岭高寒地带-折拉山口(海拔4764米)高山漠土与风化石带
  越过海拔4764米的折拉山口后,便顺着山谷急速而下,在明期村森林区时,便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带,那就是松萝沟。松萝有多种称呼,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成悬垂条丝状。有很强的抗菌和抗原虫的作用,有清肝,化痰,止血,解毒之用。明期的松萝丝长浓密,面积大,几乎布满山沟里的所有树木上,风吹之时,随风飘逸,予人一种梦幻般的享受。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伯舒拉岭高山温带-明期松萝沟

  古朴自然的下察隅

  下察隅镇是察隅县的一道景,而僜人文化则是察隅县的一张名片,宣传报道僜人文化的多,因而,这次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扩展了解下察隅其它区域的情况上。只是天下无巧不成书,到达下察隅镇时正值中秋节,竟然在街上就碰上了做中秋客的僜人头人阿鲁松。三年未见阿鲁松,看上去没什么变化,头裹白头帕,腰挎头人刀,只是一身笔挺的蓝色西装,胸上还别有胸花,显得有些现代。“您还是那么年轻”,“哪里,只有不变的心,那有不变的容颜。不过,我告诉你,我还是挺注意保养的。”阿鲁松笑着用他特有的“僜人北京话”回答我,阿鲁松幽默的“京腔”展现了他一直的年轻心态。他接着告诉我,他还是“老一套”,继续当人大代表,任沙琼村村委会的主任,另一方面还是做头人,做好事善事,只是家里的牛头架又多了几个牛头。他告诉我僜人的“大耳洞”习俗渐渐的要消失了,“大耳洞”现健在的两个老人中,沙琼村的阿鹏孃己近八十岁身体很不好,新村的玛牛龙八十多了,走路都成问题。于是,我们来到僜人新村,找到玛牛龙老人留下了或许是僜人“大耳洞”习俗的最后图片。76岁的阿琼乐老人是过去僜人的巫师,现在很少有人去占卜算卦,只是作为僜人的文化符号与一般老人一样愉快的生活着。新村邻近的巴安通村、夏尼村都是僜人村,各自都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僜人服饰、饮食和语言文化,印象深刻的是村支书金夏的僜人泥塑,房前屋后的廊道里放满了各式形态的泥人,遗憾没有见到金夏,他的儿子告诉我,这是通过泥人还原僜人曾经在深山老林里的原始场景。当地白泥配以颜料塑造的泥人保持着古朴的原始艺术特点,形态姿势不同,配以竹石泥构建的房屋、火塘、物具,生动的再现了僜人古老的打猎捕鸟,钻木取火,杀牛争头,绳结记事,养畜造房等原始场景。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僜人村-沙琼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僜人头人阿鲁松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僜人村-沙琼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僜人村-新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僜人村-新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僜人村大耳洞玛牛龙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僜人村-金夏的泥人

  下察隅邻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边防管理严格,游人被限制在下察隅镇附近活动。这次走近察隅河南端是第一次,没想到这边的风情是这么的美妙,青翠的大山中央是宽阔的察隅河谷,平坦的坝子和台地上层层金黄的稻田,予人富饶美丽的第一印象。据史料记载,这一带最早的居民叫“炯”,在“炯”人首领司那热布颠的带领下,开荒种地,打猎和种水稻。后来“炯”人与藏族发生争战失败而逃到南方山区。“炯”人迁走后,由“杂”和“吉”两个群落的藏族来在这里定居。“杂”是讲土话的藏族,与其他藏族有语言上的很大差异,被称作“杂隅娃”,意即“杂”群落居住地方的人。在这个区域里的沙马、拉丁、松古等村就是至今保持着讲土话的藏族。寻着这个线索,我们到了松古村、沙马村去感受他们的生活。松古和沙马两个村约有200户600余人,都座落在河谷台地上,背靠茂密的青山,远眺察隅河谷,四周被大片的梯田水稻包围着,一片田园农耕景象。由于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又受孟加拉湾热气流影响大,气候炎热湿润,老年妇人多穿民族传统的短摆裙装,而年轻人多着单薄时尚的常装。语言上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土话,其他没有更多差别。新农村建设后,吊脚楼与门前长廊风格的新民居宽敞明亮,水电防火等设施齐全,狭窄的老木楼虽还存在,但多为储杂物或养畜之用,新老木楼之间对比强烈。院落前后和村道两侧生长着柿子、梨桃、柑桔和花椒,地里也长满了蔬菜、花生、辣椒,显出一方物产的丰富。这里的人或许传承着先古“杂”人没有阶级划分的传统,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热情好客。中秋打扁谷是团结互助最好的展现,这里出产一种叫扁谷的香米,有降脂保健作用,一般掺入酥油茶中食用。每年中秋节都是采摘舂米的时候,而舂米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集体劳动,各户将从稻田里采摘来的扁谷统一拿到舂米房,一边烤香一边舂制。全村人像过节一样全部汇聚在一起轮番上阵,只有欢笑没有偷懒也没有你多我少。最后各家拿着舂制好了的扁谷高高兴兴回家。这里的人们早已结束贫困的日子,盛产谷物,优良的多类种植条件,本己富足有余,每年还享受政府几万元的各种农村补贴,日子过得舒舒服服。这里的人们没有信仰佛教的传统,除了农忙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喝米酒,看电视,唱歌跳舞中度过。松古村村长四娜美朵朴实的语言说,我们的信仰就是毛主席和共产党。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日玛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沙马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沙马村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沙马村弃用陈列的老式杂巴藏族民居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松古村民居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沙马村一年一度的“打扁谷”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松古村藏族杂巴服饰
丙察察:神秘的滇藏新通道     下察隅-杂巴藏族米酒

后记:关于丙察察线,我在2011年全线贯通之后就进行了拍摄,这次又进行16天的走访。尽管积累了零零碎碎的信息和图片,总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曾想到,以前有关丙察察线的茶马古道说,传教士说,外国人马帮旅行说,影视刊物故事说,其传达的信息竟然都是杜撰或不准确的。事实上,只有辗转于缅甸的“江外线”和其它非主流民间小道的在察隅县日东村才涉及到丙察察线末端区域。不曾想到,丙察察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在兴建,付出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1952年的格曲驿道(察瓦龙格日村至竹瓦根镇曲瓦村)全长72公里的人马驿道建设是丙察察线建设的雏形。进而2000年后察隅至察瓦龙,丙中洛至察瓦龙简易公路的多次改造兴建,直至2011年全线彻底贯通才是丙察察线的实质。不曾想到,一条仅270公里的简易公路承载着丰富又多样化的自然与人文信息量,诸多的神秘特征。由于公路沿线的景观多样性,公路终点指向西藏腹地的距离近,藏区经济发展对公路使用量加大等原因,公路行车量逐年递增,至丙察察公路是超设计和施工标准负荷的使用,某种意义上讲是丙察察以简易公路现实过早担起了进藏公路的责任。尽管这样,公路状况并未彻底改变,通行和抗自然灾害能力低,路窄弯多,陡坡危险路段多。值得一提的是,丙察察公路已列入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要支撑之称的滇藏新通道规划施工阶段,四级公路改造并向三级公路过渡完成后,一条堑新的丙察察公路成为入藏距离最近,平均海拔最低,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多样的标准化进藏公路。
(本图文略有删减,详见《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第十期“西藏专辑”)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